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 >

五年级下册语文选读课文7教案

时间: 冰纯2 五年级

  教学过程要按照规定的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书写。教师活动要把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合理,适时引导,要为学生留有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选读课文7教案,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下册语文选读课文7教案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 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具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教学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科学奥秘的说明文(板书)7.《神奇的克隆》。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2、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面所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或放在学习课文时讲解。

  3、指明说说什么是克隆?

  4、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再读课文

  1、过渡:课文还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3、师生共同总结

  第一段(1-2)介绍了什么叫做克隆。指名说说什么叫做克隆。

  第二段(3-5)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指名说说自然界中有哪些克隆现象。

  第三段(6-9)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指名说说哪些个前景。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克隆的相关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3、搜集相关资料做手抄报。(选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

  过渡:克隆究竟神起在哪?我们一同细读课文。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3、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 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师相机介绍“压条”和“嫁接”。

  4、低等生物也能克隆。生自读了解。

  5、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生交流

  6、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读第六至第八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收集的资料)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教师引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7、齐读第九自然段:

  8、发散思维:克隆技术会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克隆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

  三、总结课文

  任何一项发明都闪烁着智慧的结晶,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大胆探索,就能够更多更好的为人类造福。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家人听。

  3、短文练习:《假如我是克隆专家》、《谈谈克隆》(选做)

  附板书设计: 神奇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自然界中的克隆: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克隆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五年级下册语文选读课文7教案2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情感与思想】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走进田野,亲近自然,放松自己的心灵。

  【重、难点突破】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又是关于童年的——《祖父的园子》。

  板书:祖父的园子

  二、既然是关于童年的文章,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园子,更要体会到这座园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哪些乐趣(即作者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这两个问题分组朗读课文,思考并交流。

  提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学习,互相交流,教师只是稍稍引导与点拨。

  注:一定要在充分朗读的基本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童年的——自由、快乐、幸福!

  例句参考: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你的眼前一下子就明亮绚丽起来。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留意一下这句话中的“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3)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4)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三、你们知道作者是如何把这种自由、快乐与幸福的感受表达出来的吗?

  提示:通过写“物”的自由和“人”的自由。

  四、我们生长在农村,你们家是否也拥有这么一座园子呢?

  提示:充分调动学生讨论,意思调动起学生对自由、快乐的向往之情。

  板书设计:

  物:多种多样,生机勃勃

  祖父的园子

  人:自由、快乐、幸福

  五年级下册语文选读课文7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体会作者为表明观点而采用的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本,重感悟,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重实践,在实践中运用语言引其情,动其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体会到“与书为侣”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三、教学策略

  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在读中悟,悟后促读。

  2.自主学习与集体交流相结合,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漫谈引入,揭题解题

  1.导语:(出示课件:尤安·艾肯的照片)同学们,你认识这位慈祥的老奶奶吗?她就是英国著名的儿童作家──尤安·艾肯。(出示课件:尤安·艾肯简介)1974年,尤安·艾肯获得了安徒生文学奖。安徒生文学奖被称为“小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尤安·艾肯作了热情洋溢的献辞,在献辞中她做了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独自驾舟环游世界旅行,如果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答案。而尤安·艾肯却选择了一本书,并且以此作为献辞的题目,那就是──学生齐读:走遍天下书为侣。

  2.“侣”是一个生字,很有意思,右边紧挨着两个口,看到“侣”字你会想到哪些四字词语?

  形影不离、如影相随……

  3.把这些词语放到题目中去,你对课题有了怎样的理解?

  4.再来看看课题,你读出了什么味?带着你的情感再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漫谈引入,在揭题解题中初步感受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为止。

  2.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出示课件:词语和难读的句子),指名朗读。

  3.默读课文,把你读懂的内容批注在段落旁边。

  4.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并和学生一起对发言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带上一本书去旅行;带上一本书去旅行的原因;反复读一本书的方法。

  书是朋友,是故地,是你自己的东西。

  5.学生看着板书用连贯的语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三)感知理由,感悟表达

  1.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创设的情境中。同学们,你们知道独自环球旅行,需要多长时间吗?出示课件:麦哲伦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用了整整3年;日本一位71岁老翁独自完成环球航行历时234天;2006年,中国人首次完成帆船环球航行历时185天。

  2.看到这些数字,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多少个白天、多少个黑夜,陪伴着作者的只是一本书,难道她不觉得烦吗?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呢?

  3.是啊,读到这儿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可作者是怎么回答的?自己读读课文。

  “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4.态度之坚决,看出对书尤为热爱。你能把情感送到字里行间再来读读这段话吗?(出示课件: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5.追问: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呢?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6.作者又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朗读第五自然段。

  师: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这一趟下来,你可以把这一本书读上一百遍,最终你能把它背诵下来。对此,你的回答是──

  生: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背诵的程度。

  师:这有什么关系呢?

  生: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师:朋友和家都太熟悉了,怎么还能有新的发现呢?

  生: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师:因此──

  生: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8.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书像朋友,像家;朋友和家再熟悉也会有新的发现;所以,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9.在这段话中,作者运用设问、反问以及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剥笋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能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这句话的意思?

  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10.回读第五自然段精彩语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表达观点的方法。在回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

  (四)补充拓展,加深体验

  1.不光尤安·艾肯有这样的体会,古今中外不少名人也有这样的体会。我们来读读。(出示课件:名人读书名言。)

  2.同学们,你们在读书中有常读常新的体会吗?

  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3.的确,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位朋友,就像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翻开阅读链接,自己读一读《神奇的书》,你又有什么发现?

  ──书就像战舰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书就像一匹神奇的骏马,带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

  4.你觉得书还像什么,为什么?

  ──书像一杯淡淡的清茶,让我们享受生活的美好。

  ──书像一场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田。

  …………

  【设计意图】由名人谈读书体会到学生谈自己读书的体会,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使常读常新的思想入脑入心。适时引入阅读链接,搭设运用语言的平台,在发展思维的同时,丰富语言积累。

  (五)了解方法,学以致用

  1.作者在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的过程中,也总结了一些读书的方法,自己读一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归纳批注。

  2.学生用“首先,然后,还会,最后”的句式交流阅读中学到的读书方法。

  理解内容、续编故事、品味片段、寻找新知、总结收获。

  3.了解了作者的读书方法,你再来读读这句话“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有哪些新的收获?

  读书方法不同,收获也会不同,加深了对常读常新的理解。

  4.难怪作者在漫长的旅行中不感到孤独、寂寞,因为有一位朋友与自己同船而行,这就是──齐读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

  小结:上文作者以层层推理的形式,让我们明白反复读一本书常读常新的道理。那么,读到这儿我们学到了一本书常读常新的方法,收获更大。

  5.在小组内,同学们合作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把读书方法记下来。

  总结: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不仅知道了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也了解了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方法,相信对我们一定有很多启发。请同学们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再来读一读,把你的新收获及时记录下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设计意图】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两部分之间的关系──由常读常新的道理到常读常新的方法;二是学以致用,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学生日常读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六)布置作业

  1.利用今天学过的读书方法阅读一本书。

  2.续编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

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