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三年级 >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 冰纯2 三年级

  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小萝卜头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9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小萝卜头”在狱中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其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体会“小萝卜头”艰难的处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电影《红岩》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9个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读通课文。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

  一、提示课题,质疑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图上画的是谁?他的外貌是怎样的?他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来?他在干什么?你能从图上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

  2、简介人物。课文选自《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书,作者宋振苏。他和弟弟宋振中(即书中的“小萝卜头”,是抗日将领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绮云烈士的儿子。1941年,只有8个月的“小萝卜头”和妈妈、爸爸一起被国民党运动派秘密逮捕入狱,重庆解放前夕,他们又一起被敌人秘密杀害了。

  观察图中人物-----小萝卜头的外貌,说说小萝卜头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来?他在干什么?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全班交流有关小萝卜头的资料。

  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听故事,看书,网上查询,注意时间安排)

  此时可教“链结”在电脑查询中的意思。并学习。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2)出示词语

  白鸽 弄脏 哀伤

  取名 熟悉 任何

  艰难险阻 传递

  弧线 感激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①指名读

  ②评价

  ②再指名读

  ③齐读

  (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自读课文,读准带音节的字,反复朗读课文中的长句。`

  自学生字:同桌学习,先读准字音,在文中勾画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字意,并找出形近字、

  “哀”和“衷”

  “熟”和“热”

  “激”的组成。

  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

  “艰难险阻”

  “传递”

  “感激”

  用画简笔画的方法理解“弧线”

  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1、查字词典

  2、联系上下文。

  交流读书收获。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练读课文,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示:

  课文记叙了一天,小萝卜头在走廊上————小虫,————小虫,————小虫的事情。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回答。

  课文记叙了一天,小萝卜头在走廊上————小虫,————小虫,————小虫的事情。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范写,明确注意点

  2、重点指导“廊”“概”“缓”等字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观看学习。

  观察生字,正确书写,

  写好“廊”“概”“缓”等字

  区分“栏”和“拦”。

  展示交流,取长补短。

  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难点:

  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小萝卜头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将继续去了解这个我们的小英雄。根据自己的感悟回答。

  进入学习状态。

  二

  重点指导

  朗读感悟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小萝卜头在干什么。抓住写小萝卜头动作的词语,体会小萝卜头心里会想什么。

  想象一个从来就在牢房里生活的孩子,听说山的那边是家的方向,他会说什么呢?

  教师从中点拨。

  指导朗读。

  2、小萝卜头看到那只小飞虫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3、小虫飞了,小萝卜头为什么会那么高兴?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从中点拨,逐渐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

  4、小萝卜头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没能像小虫那样飞出去?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从第一自然段可以知道这些信息:故事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从“放“抓”“踮”“看”等词语体会内心世界。

  反复练读,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根据课文回答,

  (1)找出有关语句好好地读一读。

  (2)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的体会。如果你是小萝卜头,你会怎么对待小虫?

  (3)全班交流,讨论。(4)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小萝卜头的感受。“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学习用不同的符号勾画不同的内容。

  联系上下文和自由查阅的资料,说说:“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的意思。

  读读有关的句子。“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这句话要读慢一些,显示出小萝卜头若有所思、惆怅的样子。要读出对家的向往。“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要读出十分高兴、渴望自由的感觉。

  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

  三、拓展

  积累运用

  今天,小萝卜头的自由之梦已如春天的鲜花,在祖国遍地开放。想想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谈自己的感受,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

  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送到课文里读。

  四、练笔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和小英雄小萝卜头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接触,了解了他那悲惨、艰苦但一直都有追求的童年,现在,让我们一起给他写一封信,送给天国的英雄吧!

  指导书写。

  给小英雄汇报自己的童年,交流情感,渗透关爱教育。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一座铜像》是小学新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座铜像的来历:比利时小英雄于连以自己的机智勇敢拯救了整座城市。围绕“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的情况下,如何在语文课上进行基础能力的培养”的主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力求通过《一座铜像》的学习扎实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有以下两点设想: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的语言教学原则,把大量的工夫花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上,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达到自读自悟,读中显悟的目的。教学中,通过以读代讲,以读带悟,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我设计了多种的朗读方式。学生可以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了解故事,感悟文字,体验情感。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凭借,因此“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这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文本为载体,紧扣语言文字,设计了几个语言实践的项目。如,在学会生字的基础上理解新词并通过说句加以运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相同的情节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在学习全文的基础上,运用习得的方法再去学习同类型的课外文章,真正落实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检验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合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便是最有力的鉴定。公开教学后,我针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考量: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的预设是否有效。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默读、轻声读、齐读等等。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的预设是否有效。

  “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最花心思的设计。我通过以下环节落实: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方法,我设计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由描述,再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句子的朗读来发现作者抓特点按顺序的写作方法,最后在课外阅读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填空,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来描述人物的姿态。这样的训练过程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描摹人物的方法。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的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本课课后有“凡是……都……”的句式训练,生搬硬套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为此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的体验中。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今天,凡是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敬心情。同样在课外内容的学习中,我出示“凡是……都……”的句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方法。

  3

  、预设中的遗憾。

  应该说从整体效果来看,我的教学预设基本达成了,也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的“引”体现得多了些,学生自发的、充满激情的“学”少了些。细细思量,我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跟我课前的预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体现自己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的设计欠巧妙,没能充分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的学习碰撞出动人的火花。

  总之,“备课---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公开教学---反思---再反思”这样过程是痛苦的,可是这样的过程也是最能历练人的。我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的美好境界。而达到这一美好境界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钻研教材,不唯教材。

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