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优秀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时间: 金成 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小编带来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左和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2.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教学难点

体会左和右的相对性.

教学设计

一、初步认识左和右.

(一)活动一:认识汉字.

1.教师:老师早知道你们没上学的时候就认识好多的字,对不对?

出示汉字:左右

2.教师:谁认识?都谁认识左和右?把手举得高高的.

3.教师:你们真棒!那么多同学都认识!你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那只手呢?你用右手做什么?

(二)活动二:通过左和右介绍自己

1.教师提问:谁能把你的手举得高高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哪是你的左手,哪是你的右手?你的左手和右手可以帮你做什么?

2.教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想不想向同学们介绍介绍?(眼、耳、脚……)

(三)活动三:找朋友游戏.

1.教师:我们的身上有那么多的好朋友,下面咱们就来找一找这些好朋友,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2.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我一说左手,你立刻把左手举起来,一说左腿立刻指左腿,说哪指哪,看谁反应最快,指得最准确.

3.放“找朋友”的音乐,慢到快,由有规律到无规律:右手、左手、左腿、右腿、右肩、左手(空)摸左耳,右手(空)摸左耳……

(四)活动四:找位置.

教师过渡语:爱吃水果吧?桌面上每个袋子里都装了一些水果,轻轻倒出来.

1.看见什么了?

2.请像我这样摆上三种水果.(苹果、桔子、梨)

教师提问:最左边是什么?最右边是什么?

3.拿出香蕉,把香蕉和苹果挨着,放在苹果的右边.再拿出西瓜,西瓜和梨挨着,你们说放在哪儿?桔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4.盖住三个水果贴在右边,告诉学生从右数梨是第四个,能猜猜白纸后面藏着几个水果?为什么?现在一共有几种水果?

(五)活动五:找同学家.

教师过渡语:左和右的用处太大了,你们看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1.出示图片:找朋友

教师:小龙到好伙伴小明家去玩.只知小明家在左边,到底是几号呢?他犯难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

二、进一步认识左和右,使学生明白左和右是相对的.

(一)活动一:讨论.

1.指定学生和老师一起玩.

2.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右边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3.把你们的右手举起来,判断一下我们俩谁做得对?

4.怎么办?

教师:由于老师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玩拍手游戏.)

(二)活动二:帮一帮.

1.出示图片:上学路口

教师:小明上一年级了,他想我都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要自己去上学,于是,妈妈欣然同意了,妈妈把上学的路线告诉了小明.到了路口,可把小明难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2.找人来指一指.像小明这样站好指右边.

(三)活动三:上下楼梯.

1.出示图片:少年宫

1.教师提问:这些小朋友是靠右边走的吗?

2.展开讨论.

3.学生体验.五人模仿上楼,五人模仿下楼.想想靠哪边走.中途停.

(1)老师提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老师提问:(亲自体验上下楼的同学)你们是靠右走的吗?

那你的右边怎么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又在那边呢?

4.除了在楼道里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之外,还有干什么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靠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页,当前在第1页123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2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感知算法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的计算道理。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学 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课前小研究、多媒体、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数学小故事。

《加号和减号》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2、如何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

3、提出探究任务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四人小组汇报计算方法,同学和老师互相质疑、补充。

汇报用摆小棒计算时师质疑:

(1)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里拿1根给9根,怎么不拿2根、3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2)看来,这1根小棒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3)为什么要从9根小棒里拿5根给5根,怎么不和刚才一样拿1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4)看来,这5根小棒也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5)这种方法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三、游戏巩固9加几的`进位加法。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设计:

9加几

情境图

9+2=11

9+3=12

9+4=13

凑十法: 9 + 5 = 14 5 + 9 = 14 9+5=14

9+6=15

1 4 5 4 9+7=16

9+8=17

10 10 9+9=18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机械地强调让学生进行凑十练习,而是借助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为何要从5里面拿1给9的道理,又为何要从9里面拿5给5的道理,然后利用计数器上珠子动态变化过程,借助学生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真正达到了“授之以渔”。另外,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肯定了学生把9凑成10,而且还引导学生用凑十法的原理把5凑成10这种不常见的凑十方法,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简便算法中的凑十、凑整等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其实他们是同根同源的,那时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运用这种凑十的基本方法来解决了,也就发挥了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3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所讲的《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实验版,第十二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甘做学生的朋友,引导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合作探究”全面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自主探究所学的内容,完全改变过去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教材我想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倒水或沙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即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例2是已知圆锥形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沙子的体积。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前面学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已进行了学习,对其特征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可以熟练地计算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这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 识 技能: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情 感 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六、教法选择

利用多媒体、观察法、实验法、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

七、学法指导

观察实验 —合作探究—达标反馈— 归纳总结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水和沙土。

九.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 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并请学生说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

2. 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动画情景故事(配音乐):

盛夏的一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热得喘不过气来,都想吃点解暑的东西。漂亮的小白兔去冷饮店买了一块圆柱形的冰麒麟,聪明的狐狸拿着一块圆锥形的冰麒麟想和它交换…… (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块冰麒麟等底等高)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小白兔上当了吗?

问题二:狐狸和小白兔怎样交换才算公平?

3.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节课,然后帮帮小白兔好吗?

【自主探索,动手实验】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小组是怎样实验的?

1. 小组实验。按照实验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多媒体课件展示)

每四人为一小组,各小组长带领三个成员动手操作实验,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

2. 全班交流。

组织收集信息 —— 引导整理信息 —— 参与处理信息

3. 引导反思。实验过程让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各抒己见。

4. 公式推导。

全班同学集体观看多媒体课件的实验过程,并结合自己的实验活动试着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或者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1/3。

用字母表示为: V=1/3sh

5.思考:如果要计算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那些条件?

6.问题解决。

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课件出示:等底等高)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例2:建筑工地上有许多沙子,堆起来近似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

有多少立方米?(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具体解题过程让同学们自己大显身手,个别学生可以上讲台板演,然后教师作最后讲评。

【练习巩固】课件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一.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 )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 ( ) 3、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 。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

二.填表。

已 知 条 件 体积

圆锥底面半径2厘米,高9厘米

圆锥底面直径6厘米,高3厘米

圆锥底面周长6.28分米,高6分米

【拓展延伸】:

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要把它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厘米?

【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圆锥的体积有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作业布置】

课本25页第3、5、8题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5以内数的分与合,加深对5以内各数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在研究数的组成中,理解分是合的逆向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学会用数学符号表达思维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发现联系、寻找规律,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完成对1~5各数的认读写,数序,比大小的基础上,在解决问题体中,通过摆、画、写,自主探究5以内数的组成(能对5以内数进行分与合)。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能有序的写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并发现一些规律和联系。

三、教学准备

板书贴纸、学生每人小花卡片10张。

四、教学过程

(一)4的组成

1.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5个数字朋友,今天我们来和他们做游戏。

教师要引导进行总结。教师带着学生边拍手边说,变成顺口溜。

分: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4可以分成3和1。

合:1和3组成4,2和2组成4,3和1组成4。

分与合: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

2.梳理不同方法,找联系找规律。

(1)观察4的组成与分解,说说你的发现。

①有1和3,就有3和1,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2)演示2和2交换位置后还是2和2。

(二)学习5的分与合。

(1)写出5的分与合。

黑板上有4朵花,再添上一朵是5朵花,那把这些花放在筐里又有几种可能呢?试着写一写。

(2)说一说。

由学生介绍方法,在交流中完成三项任务。

任务一:形成有序思考,有序表达。

任务二:用符号表达思维过程。

任务三:总结方法,自编顺口溜,便于记忆。

(3)由符号化还原于实物图。

有1和4,就有4和1,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有2和3,就有3和2,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迁移,把较难的5的组成当作练习,在没有实物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脑海中进行分解过程,借助深入讲解的4的组成这座桥梁,搭建5的组成,并在完成4和5组成的基础上,再找规律,完善认识,增加数学的神秘性,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

1.基础应用。

(1)猜一猜。

以游戏的形式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1题。

边玩边让学生写出3的组成和分解,然后拍手说一说。

(2)对口令。

以学生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第2题,完成对2、3、4组成的复习。

(3)说一说下面的图表示什么意思,再填空。

2.解决问题。

(1)能一样多吗?

以独立书写的形式完成教材23页第3题,并说明原因。

(2)怎样就公平了?

更改23页第4题变成6个人,左边2个人,右边4个人,问题是怎样就公平了?以全班讨论的形式完成这道关于6的组成。

【设计意图】在猜一猜和对口令中巩固新知,复习2~5的组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突出数的特点,有时可以平均分,有时不能平均分。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数的分与合,还学习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你觉得在哪方面有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5

【教学内容】

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第22~25页。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等活动中,了解三角形的各组成局部,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在探索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边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三角形。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认识三角形的各局部名称

(1)回忆: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2)补充:顶点

3.揭题: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研究三角形。

二、探索三边关系。

1.理解“围成”的含义。

(1)提问:围一个三角形就要用到几根小棒?

(2)生围

(3)小结:相邻两根小棒的头和头相连了,就说是围成了三角形。

(4)质疑: 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够围成三角形呢?

(5)小组合作研究

(6)交流:有时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2.探究第一个条件:

(1)质疑:为什么有时能够围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2)讨论:红、黄两边的长度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干和蓝边围成三角形?

(3)交流并检验

(2)小结:要围成一个三角形,红边和黄边的长度和就必需要大于蓝边。

3.探究第2个条件。

(1)固化条件1:4组判断

(2)质疑:蓝边10厘米,红边3厘米、黄边15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

(3)操作并得第2个条件:要围成三角形,红和黄的长度和要比黄边长。

4.探究得第3个条件:

(1)设疑:会不会有了这两个条件还不够?还要满足其他的条件?

(2)讨论并验证

(3)小结:还要符合第3个条件,黄边和蓝边的和要大于红边。

5.形成结论。

(1)问题:要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边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

(2)小结: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都大于了第三边。

6.优化判断

(1)固化结论:要围成三角形3边要符合什么条件?(2题)

(2)优化判断:

长边+短边>中边 长边+中边>短边 短边+中边>长边

a、问题:哪一个条件符合了?

b、判断说理

c、方法: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只要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个条件符合了,就能围成三角形。

(3)巩固

三、全课总结。

四、解决实际问题。

路线判断。

五、拓展提高。

固定边7厘米、3厘米,配一条活动边。活动边可以是几厘米?

22207